一张拓片凝聚两段非遗情 苏裱传承人再现传世丰碑原貌

发表时间:2018-6-15  来源:墨虎轩画廊

□苏报记者 姜锋

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一张珍贵的拓片——韩蕲王神道碑拓片。说它珍贵,不仅是因为它自身的文物价值,更是因为它凝聚了两段非遗情——90年前,苏州碑刻技艺第二代传人周梅谷凭借高超技艺和毅力,留下了韩蕲王神道碑拓片。70多年前,韩蕲王神道碑被风吹倒,断成十多截,周版拓片从此成了绝版。但经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周版拓片也逐渐出现侵蚀、霉变、粉化等问题,苏州碑刻博物馆请来苏裱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连杏生进行修复。耗时3月,连杏生克服种种困难,再现传世丰碑原貌。

八米多高巨碑苏城罕见

记载了韩世忠生平功绩

说到韩蕲王,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说到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及其夫人梁红玉,估计很多人就会连呼知道。

韩世忠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与岳飞、张俊、刘世光并称“中兴四将”。南宋绍兴初,韩世忠曾在苏州文庙府学对面的沧浪亭居住,当时此园更名为“韩园”。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逝世,葬于灵岩山。宋孝宗继位后,为表彰韩世忠的丰功伟绩,于乾道四年(1168年)追封韩世忠为蕲王,乾道八年(1172年)又追赐谥号“忠武”,配享高宗庙庭。淳熙三年(1176年),宋孝宗应韩世忠妻、子之请,为其树碑,以彰其功,御笔亲题“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命礼部尚书赵雄撰文,右相参知政事周必大书丹(即用朱砂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于淳熙四年(1177年)刻成韩蕲王神道碑,后立于灵岩山西南麓。

韩蕲王神道碑体量巨大,碑体通高8.26米,宽2.12米,仅宋孝宗御笔10字,每个字即有30厘米见方。碑文共有88列,计13900多字,详细记述了韩世忠生平、重要功绩以及政治主张等,并颂扬了他的英武忠烈。有学者表示,此碑之巨、碑文之长,在中国碑刻史上实属罕见,均可堪称“天下第一”。

自淳熙四年刻成以来,历朝历代都对韩蕲王神道碑及周边建筑进行了修缮和维护。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又值国内战火频仍,碑亭倾颓,碑刻侵蚀,无人修补。1939年5月,一场飓风吹倒了神道碑,碑石断裂成十多截。1946年,在灵岩寺僧人、韩氏后裔以及地方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神道断碑块被水泥生铁等粘合,分为上下两段并列置于原处,但韩蕲王神道碑丰伟之姿不复再现,字迹也多有泯灭。

绝版拓片凝结大师心血

苏裱技艺再现丰碑原貌

值得庆幸的是,1928年,苏州碑刻技艺的第二代传人周梅谷曾经对韩蕲王神道碑做过一次拓印。凭借高超的传拓技艺和毅力,周梅谷为后世留下了完整的韩蕲王神道碑拓片。

遥想当年,灵岩山下,神道碑前,周梅谷站在8米多高的脚手架上,凝神拓碑,身边风呼啸而过,难度可想而知。也因此,当碑文拓成时,周梅谷喜不自禁,在拓片上留下了自己的印鉴。据苏州碑刻博物馆馆长陆雪梅介绍,周梅谷拓韩蕲王神道碑拓片为此碑当年完整之体现,字迹尚清晰,对于韩世忠生平以及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这也是苏州碑刻技艺的代表作品之一。

但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周版拓片也逐渐出现了侵蚀、霉变、粉化、缺损等问题。去年9月,苏州碑刻博物馆组织多方专家会诊,最终决定请苏裱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连杏生主持修复。

“我做书画装裱已经30多年了,修复这么大的老拓片还是第一次。”连杏生告诉记者,“修复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拓片太大了,甚至无法在我平时的工作台上完整打开。”连杏生说,拓片大多时间是铺在地上修复,他和团队成员连凤生、连玉生、连健伟、连丽丹经常一蹲就是几个小时。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拓片原本的装裱不是很到位,厚薄不均匀,这给我们出了很大难题。”连杏生说,他只好和团队成员一点点地把以前的托纸揭掉,这耗费了他们几天时间。

历时3个月的艰辛修复,周梅谷拓韩蕲王神道碑拓片在连杏生手上焕然重生,再现了传世丰碑的原貌。修复后的拓片,高6.56米,宽2.495米,为当世少见之巨作,也是苏州碑刻博物馆馆藏最大的一幅拓片。

 
更多
墨虎轩画廊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94427707@qqaaaa.com
联系电话:13905391112 QQ交流:94427707aaaaa 邮编:276800
联系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北城新区 技术支持:齐鲁书画